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博会的“土”“洋”之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09:5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查看 : 9396|回复 : 0
办了21届的上海艺博会,是中国第一个艺术博览会,也是亚洲最大的艺博会。但近年来,它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最早的竞争是它自己引进的,10年前,上海艺博会与国外会展公司合作了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与艺博会同期举行。同样是艺博会的两个展馆,老外办的那个明显“洋气”,于是评价就有了倾斜。我们都知道,上海人喜欢洋气的东西。但是数年后,老外办不下去了,叫好不叫座是原因之一。虽然腔调好,但卖的东西有点水土不服。
  
  更大的竞争来自本土,上海几乎同时又出现了两个新创办的艺博会,ART021和西岸艺博会,都是上海本地人搞起来的。ART021很有大都市的时尚范儿、国际范儿和嘉年华范儿,大牌明星也常来助阵,年轻人喜欢。西岸艺博会则更偏重专业,着力争取国际著名画廊加盟,获得专业圈点赞。这两个都挺“洋气”。今年,一个宣称是魔都性价比最高的艺博会“Hi新锐艺术市集”又在龙美术馆兴起,加入大战,推出的130多位“新锐”作品,价位多在数千至一两万元。
  
  土生土长、“人到中年”的上海艺博会往往成了艺术圈的朋友们各种吐槽的对象。被吐得最多的是两方面:一、布展“土”,设计进步不明显。二、作品“土”。其实,上海艺博会里高洋上的艺术品并不少,但确实也有大量比较平庸或者说是比较商品化、工艺品化的作品,专业人士看不上。
  
  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有市场。前些时候跟北京来的业内人士聊天,对方竟羡慕上海艺博会的成功,表示想学习。我当时也很意外,一直觉得北京艺术圈比上海会拗造型。
  
  看来,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是多元而变幻莫测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套用,只能是大家共同探索。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很大,公众审美取向以及消费能力的差异很大,目前来看都需要兼顾,都各有市场,多家艺博会竞争是比较合适的。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有大量其他省市的画廊、艺术家想通过上海艺博会这个平台进入上海市场。艺博会毕竟是生意,不是博物馆。一些专业人士看不上的东西,或许正好对得上目前最大的艺术品消费群体。但这个消费群体还能维持多久,要居安思危。即使是面对大众的中低价位艺术品,也可以挑选得更有品位,布置得更有格调,那就更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的格调了。我在上海艺博会看到一家画廊,作品大多是一两万元一件,但其展区精心设计,格调不低。价位能低,品位不能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版块:
帖子推荐:
图文热帖:
客服咨询

0351-2726600

服务时间 9:00-22:00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0351-2726600
售后服务热线
0351-27266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