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11:56| 发布者: 以伊为名| 查看: 2380| 评论: 0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已不仅仅体现在增长速度的提升,而是要逐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动力和机会。
《又见平遥》作为山西省文化战略转型的标杆工程,也是山西省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经典之作。它的成功运作和持续火爆不仅繁荣了山西省文化建设,更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见平遥》首演一年多来,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今年7月,《又见平遥》上座率达到了81%,8月份更是上升到了95%,如此高的上座率在国内的文化产品中并不多见,在王潮歌导演的印象系列中也名列前茅。截至目前,《又见平遥》940多场演出的相关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平遥速度,这与平遥精神共同构成了平遥的文化标志,最终形成了备受关注的“平遥现象”。 鉴于《又见平遥》的成功文化现象,由山西省晋中市旅游局、中共平遥县委、平遥县人民政府主办,山西青年报社、山西大学文学院广告系、山西国术之光国际艺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平遥县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盛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内首届“观平遥·揽山西”2014山西文化旅游创意论坛近日在平遥举行。本届论坛以“文化旅游创意”为主题,汇集来自文化、广告、创意行业的资深专家,透过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层面,写实地讲述山西文化本质,并围绕文化旅游创意主题展开了探讨。山西省旅游局副局长王琳,平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曹治胜到会并致辞。 文化整合,打造可持续发展品牌价值 山西作为人文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山西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依托资源优势。资源整合在《又见平遥》中的展现可见一斑,《又见平遥》依托平遥古城这一建筑载体,将文化与景点完美整合,实现了人文和品牌的高效整合。 山西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卢渝表示,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品牌应不局限于一方水土,融入多种文化元素,跨界整合。以《又见平遥》为例,剧中人物所折射出来的晋商精神——忠、义、仁、勇,和关公精神不谋而合,可以将关公文化整合其中。在资源整合的前提下,山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历史文化、创意策划、现代科技手段三架马车齐头并进,满足现代人们休闲、享受和放松的旅游体验要求。
同时著名品牌战略与文化创意产业专家金定海也表示,《又见平遥》的最大优势在于故事主线、情境体验、真幻奇一体、演观赏互动。《又见平遥》是个平台,更应是产业链、价值链。他也建议《又见平遥》可以实行三次售卖的经营策略,即1+1+x:1.卖《又见平遥》;2.卖《又见平遥》+广告;3.卖《又见平遥》+品牌资源。尤其是第三种售卖,可以有更多的形态,图书、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和品牌授权多种形式,等等。其价值链一旦形成,效益极为可观。 著名剧作家、编剧、导演姚宝瑄则表达了把教育加入旅游,提升内在文化意义的理念。“ 《又见平遥》给了我一个关于教育旅游的思考,静态的旅游资源能否动起来?把静态景观和动态的人结合起来,动静相宜,还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姚宝瑄如是说。总之,文化旅游要提升到教育的高度,把文化、旅游、宣传、教育四大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要让游客了解古城的形成和历史,还要知道如何保护它,让不同区域的人、学校,承担起复兴中华文化的责任。 创新之路,超越固有去探索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文化旅游创意”,有了厚重文化与人文情节,创意就成了《又见平遥》又一大特色。 著名平面设计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璜艺术设计系教授陈楠表示,地域视觉元素对整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狮子这种动物,起初狮子并不是中国的,但是加入了中国地域元素后,就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狮子。旅游发展,也可以超越某种固定模式。山西的建筑文化有自己的特征,平遥或者山西境内,有大量古代文化等待我们去挖掘,剪纸、面塑、木雕等,都可以不断挖掘传统的亮点,不断创新主题。 除了内容的创新,原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范世康表示也需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山西旅游景点大部分是导游解说观众看的模式,游客只看,不想不做。《又见平遥》打破了这一模式,看完后,给人以思考,加上现代科技增姿添色,真正实现了旅游和文化的结合。旅游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教化功能。《又见平遥》又起到了发扬了道德文化的作用,观众看后能对平遥人的仁义道德形成共鸣。 蓝道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江绍雄则认为创意就是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创意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时下,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方法沟通,沟通是通向人们心灵最近的方式,一切魅力都在心灵。快乐的手段就是创意,创意就是创造惊喜。比如意大利比萨斜塔,谁也不敢去扶正,正因为它是斜的,它才备受人们关注,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创意是快乐的,能给人创造强烈的记忆。 首届“观平遥·揽山西”2014山西文化旅游创意论坛圆满落下了帷幕。而《又见平遥》以文化创新带动平遥当地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从增长速度变为增长质量的“平遥现象”,通过专家们的深度解析,为全省乃至全国适应新常态经济,以文化创新带动区域文化与经济双引擎发展指明了方向。